去年,泉州市荣膺全国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市域突出单位,在获得这个“国字号”荣誉后,泉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再接再厉,持续探索农村公路保护好方法、新方式,通过“内畅循环 外强合力 群众参与”的方式,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,强化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,助力乡村振兴和“美丽乡村”建设。
科技赋能,畅通护路微血管。“×××乡道K25+200M右侧发现有人正涉嫌擅自挖掘公路。”这一乡村道专管员上一分钟刚上传的信息下一分钟就通过“农村公路路政管理”系统,推送到某交通执法中队中队长的手机端。接到报告后,交通执法人员、公路养护管理部门人员等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置。以前,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,一直是路政管理工作的一项大难题,现在有了乡村道专管员的加入,同时依托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系统,形成管理工作互联网络,对农村公路违法行为的发现处置变得更为及时和准确,执法保护触角延伸到了农村公路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这样的“飞速度”助推了农村公路保护的提速增效,部门沟通更加便捷,联动更加顺畅,协调也更加高效,针对发现的问题迅速反应,精准打击各类涉路违法行为。今年以来,全市共出动交通执法人员37568人次,拆除非公路标志533面,清除堆积物4215平方米,查处擅自占用、挖掘公路4起,查处擅自增设平面交叉道口4起,查处污染公路25起等,有效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不受侵害。
用活机制,农村公路成风景。“以往我们乡镇上的路特别脏乱,一到庄稼成熟的季节,大家都在路上晒粮食,在路边摆摊卖东西;还经常有人把垃圾堆到路边,搞得路都走不了,现在路都整洁了,真是大变样了!”一位村民这样说。为了村民口中所说“大变样”,泉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可在路域环境整治上下了“大功夫”。
目前,全市已全面推行农村公路“路长制”,整合交通、公安、国土、住建、乡镇政府等职能部门合力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、协调推进、科学管理”的工作思路,建立“县道县管、乡道乡管、村道村管”责任体系。按照农村公路路域环境“六个无”标准,泉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联合公安、国土、住建、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,开展专项行动,推进路宅分家、路田分家,整治占道贸易、设置非公路标志、占用挖掘公路、堆放物品等违法行为。今年以来,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共与各部门开展联合执法1086次,形成的农村公路保护合力。有了机制的保障,加上交通人的守护,全域农村公路的路域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,过去让人“提心吊胆”过的农村路,现在变成了让人舒心安心走的美丽路,村民脸上挂上了笑容。
写入规约,爱路护路成共识。为了推进“全民护路”,泉州市交通运输部门找到了“乡(村)规民约”这一抓手。通过几年来持续开展普法宣传、“路政宣传月”等活动,推动爱路护路纳入乡(村)规民约。如今,在泉州的许多乡镇,都能够看到写入了“爱路护路”内容的规约挂在了大街小巷醒目的位置。大家共同遵守公路保护的法律法规,用脚步丈量着脚下的公路,遇到有损害公路的情况积极报告,通过群众的参与,爱路护路真正成为了共识。
经过几年的打磨,泉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实践总结了一套农村公路保护的经验,打造“畅、安、洁、优”公路,让群众出门走好路,出行有通路,农村公路保护焕发出了新动能。(陈玲玲)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